資深醫師 vs. 年輕醫師?從《刻意練習》談陶瓷貼片與全瓷冠美學

最近幾年,在診間漸漸發現有些以前常聽到的對話越來越少了,尤其是陶瓷貼片或全瓷冠患者以前會說:

「唉唷,醫生好年輕啊!」
「醫生這麼年輕,經驗夠嗎?」

甚至剛開始看診那幾年,連我媽都覺得我太年輕了。

隨著我逐步成為患者口中的資深醫師,卻也越來越聽不到病人說「醫生好年輕」,心中不免有些感慨。

記得剛畢業時,最怕患者問我的年齡,曾因太年輕被患者覺得經驗不足、能力不足,要求換年紀較長的醫生治療。後來,我甚至曾謊報自己的年齡……只差沒去把頭髮染白了(笑)

但年齡越長,醫術真的就越好嗎?《刻意練習》這本書就提到,執業二三十年的醫師,在某些客觀表現上,還不如剛畢業兩三年的醫師。為什麼呢?

原因主要有兩個,第一個是因為醫療技術日新月異,不管術式或是材料,每年都有不少突破。畢業較久的醫師,如果沒有持續追上新技術、術式、材料,可能用一些很過時的方式在治療。

我做根管治療時,就曾經遇過前面的老醫師放了殺神經的藥,一打開就聞到一股濃濃的、可怕的味道,而這種藥現在其實建議不要用,對身體有害。

第二個原因是執業時間久了,倦怠了,用著習慣的方式做事,懶得去追求更好的品質。尤其在牙科,患者其實不太容易知道醫師治療品質好不好,醫師做久了很容易越來越馬虎。

因為有意識到這一點,這些年來能支持我好好做的,就是我的自我認知:「我是一個高品質的牙醫」。我平常講課時這樣教學生,臨床上也一直要求自己要做到「高品質」。

一般的想法可能會覺得,一件事情練習了幾十年,應該會越來越厲害吧?但《刻意練習》殘酷指出,不管是開車、打球、甚至烤派,一旦動作熟練成自然,進入「自動化模式」,那重複做再多次也不會進步,反而會逐漸退步;而且「醫生特別有這種狀況」。

當然在專業領域深耕多年的「資深醫師」,在案例累積夠多後會有經驗上的優勢,如果有持續進修,並且維持治療的嚴謹,肯定是很棒的!但年紀大的醫師,就是經驗豐富的「資深醫師」嗎?當然不一定!

高品質牙科美學──不是靠年齡,而是靠不斷精進

牙科有許多快速進步的新領域,像陶瓷貼片全瓷冠,有些新的材料跟設備,五年前根本不存在,要運用新科技提供更好的療程品質,就必需持續精進,隨時跟上最新的醫學知識。

我常跟病人說:「我們運氣很好,現在醫療很進步,現在幫你用的材料在十年,甚至五年前是想不到的。」

在醫療裡,除了材料、設備的進步,技法也不斷革新,我想這就是人類集體智慧的展現!而能夠享受這些結果的前提,正是我們牙醫也要獲取新知、跟上科技的演進。

此外,操作上也要保持專注。牙科美學領域尤其講究『慢工出細活』,因此我常用口掃機、相機或顯微鏡交替檢查自己的作品,就是為了確保陶瓷貼片或全瓷冠的療程品質。

雖然同事們偶爾會開玩笑說我的動作偏慢,但我知道這是為了維持更高的品質,必須的交換。

執業這些年,越來越資深的我,或許不再年輕,但換個角度想,一路上我幫助了許多患者,也活得很精采,就算越來越少聽到「醫生好年輕啊」,也就不可惜了。

想起前年拍的影片,跟大家分享!